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 > 高二文科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总结
来源:人人学教育人人学教育 编辑:Catherine发布日期:2013-07-07 00:00:0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 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6、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7、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雨林与书西
 

  (1)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2)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3)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