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 > 高二语文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及含有物候知识的农谚
来源:人人学教育人人学教育 编辑:Catherine发布日期:2013-07-10 00:00:00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