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 > 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流星雨发布日期:2013-12-24 15:34:10

  人人学教育网汇集整理《高二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并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3、掌握本文的文眼。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析故都的秋味。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
  2、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篇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我们学习时主要是品析文章的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析著名爱国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位故都的“秋味”(出示课题)
  二、引导学生品“故都的秋”味
  1、师生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明确: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2、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北平?
  明确:想饱尝秋味。
  3、作者通过哪些景物饱尝到了故都的秋味?
  明确:
  通过朗读相关段落,仔细体会词语、句子、景物、画面所表现的“秋味”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庭院秋景: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突出表现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没有、气味没有、极细极柔软的触觉、一条条的扫帚丝纹、细腻清闲而又落寞、梧桐一叶天下知秋。(突出表现清、静、悲凉。)梧桐一叶天下知秋: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印证。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深沉。
  秋蝉残声:以闹衬静,突出静,突出悲凉。一个“养”字道尽了其中的闲适、亲切却有隐隐有着说不出的凄寂。
  秋雨话凉:奇、有味、象样,闲人咬着烟管,斜桥影里,桥头树底一立,缓慢悠闲的声调。(闲人、闲散的模样、悠闲的话语,韵味十足,表现“清”和“悲凉”。诗人说“秋雨秋风愁煞人”、“天凉好个秋”就是印证。)
  秋果奇景:淡绿微黄的颜色,清秋的佳日,黄金般的日子。奇景,对故都的热爱又暗含着一种悲凉。俗话说“秋枣话凉”,就是此意。
  明确:秋味清、静、悲凉。
  4、老师简析议秋一段:  明确:由秋景生情,人之常态,没有国别,没有人种的区别,引起共鸣,自然抒发眷顾故都之情,流露忧思、落寞之感,(引起深沉、幽怨、严厉、萧索的感触,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5、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故都的秋味,但既然是写故都的秋,为何写了两段南国之秋?
  明确:反衬、对比。
  三、总结全文
  作者的这一独特感受,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简介作者的经历:白色恐怖,忧郁落寞的生活,日寇的侵略,千年文化故都的命运,百姓的疾苦,使得作者十分关注和眷念)“故都”的“故”字饱含眷念之情,厚重的历史沧桑之感。
  形:故都秋景。
  神:忧思、落寞之感,热爱、眷顾故都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