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透面试含义
当被问及面试感受时,不少过来人给出这样的答案:“老师很和蔼,就像聊天一样。”一个“像’’字,点出了面试的实质——“就像聊天,,,表明“不是聊天”。面试和笔试一样,都是考试的一部分,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一面试与聊天同中有异。聊天一般是为了维持关系、增进感情,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更不会为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而特意准备;但面试不同,作为自主招生选拔的重要环节,面对面的即时互动是其形式,由此测量学生的水平是其目的。
一考官和学生各有所求。在面试中,考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判断被试学生是否符合所报考高校、专业的要求,是否为一个“可塑之材”;学生则既要“应付”考官抛出的各类问题,这是“守”;又要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浓缩了自己十多年辛勤努力的“猛料”全都亮出来,展现自己的最佳形象,这是“攻”。
一找到“交集”就有成功可能。考官目标和学生目标之间存在“交集”,沟通就有成功进行的可能;这个区间越大,双方就会越觉得有话可说;考官越觉得同你有话可说,你成功人选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面试像聊天,但不是聊天;面试是考试,但不同于笔试;面试需要准备,但准备不当反而有害。
二、两种面试模式
从形式上看,面试模式不外乎“个人(单独)面试”和“小组(群体)面试,两种。
个人(单独)面试,又分“一对一”或“一对多”两种。由于是特定教授对特定学生,所以面试题的个性化和情境化程度较高,有些题目是针对学生提交的材料量身定制的,有些则是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出来的。在“一对多”模式中,由于一名学生要同时面对多位教授的“连珠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一对一”模式更大。
小组(群体)面试,一般为无领导小组面试。考官公布考题后,由小组成员(一般5至8人)自己组织讨论,一般分为个人陈述、小组讨论和总结陈词三个环节。虽然是“无领导”,其实只是“不指定领导”,因为一般总会涌现1--2个“自发领导”,他们或是在陷入胶着时把讨论推向深入,或是在众人偏题时把讨论拉回主题,表现抢眼,往往有加分作用。但是,其中也有个别学生表现得过于强势,把集体的舞台当作自己的专场,这样反会有减分作用。
三、七种常见题型
虽然面试题目年年“变脸”,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根据面试题的考查方向,把它们大致归为七大类。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七种主要题型,每种先略作解说,然后回放近两年的真题,再提供若干模拟题供读者自我训练。
(一)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问题
昨天发生的新鲜事,今天就可出题,自主招生命题从来不回避热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火线话题通通网罗。“现炒滚烫”的题目成为历年面试最大的亮点,也是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类考题,常被作为小组讨论的话题。
这类问题不是要你当播音员陈述“是什么”,而是要你当时事评论员谈论“怎么看”。新闻事件就像冰山可见的一小半,面试时你要找出水面下的一大半,分析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及其酿生的社会土壤。谁能够看深一层,谁能够提出有说服力的对策,谁就会脱颖而出。
面对这类问题,有些同学因为平时不关心时事,所以不了解所谈论的话题,自然无话可说,或只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谈最粗浅的一层;有些同学虽然对有关问题略知一二,却未作过深入思考,回答显得简单化或不具可操作性。比如要提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政府出钱。但是,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吗?政府口袋中有这么多钱吗?一切问题都应该也需要由政府大包大揽来解决吗?另外一种常见误区是“法律依赖症,以为一切问题只要立了法就解决了,连治理社会文明陋习也提出要立法。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不能相互替代,还应该把法律的可操作性纳入考量。第三种误区,就是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忽略了社会问题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只从自己极为有限的经验推导出结论,不免失之片面。这些常见误区,同学们需要注意避免。
【真题回放】
1.自主招生对学生是机会还是负担?(清华大学)
2.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习俗,城市中是否应该禁止?若否,该如何做?(清华大学)
3.最近作家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引发争议。你认为该不该续写、仿写和改写名著?(清华大学)
4.针对“八成以上网游玩家不到20岁’’的现象,如果你是人大代表,在有关戒除网瘾的议案中会写入哪些要点?(清华大学)
5.面对环境问题,有人提出先发展后治理,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中国人民大学)
6.什么是民主?谈谈你对民主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
7.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近日竖立起孔子雕像,引来各方关注。请谈谈你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
8.现在社会上各类“养生大师”越来越多,请谈谈你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
9.温总理引用亚当·斯密的话,强调“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你认为企业家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
10. “幸福感’’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请给“幸福感,,下一个定义。(上海交通大学)
11.高房价对上海城市发展有哪些利弊?(上海交通大学)
12. “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你有什么看法?(上海交通大学)
13.未来几年我国将投入巨资发展“嫦娥计划”,而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贫困人口。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上海交通大学)
14.对于一些大学生收入不及农民工的现象,你怎么看?(浙江大学)
15.你从日本地震联想到了什么?(浙江大学)
16.新版《老年法》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人们戏称“‘常回家看看’入法”,对此你怎么看?(南京大学)
17.对于低碳生活有什么看法?(南京大学)
18.我国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你有什么看法?(西安交通大学)
19.河北校园撞人事件发生后,网上有人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西安交通大学)
20.张悟本行骗后,很多人不再相信中医,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理工大学)
21.现在垃圾短信泛滥,请你举出三条垃圾短信的例子,并说明解决措施。(北京理工大学)
(二)科学知识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以中学理科基础知识为背景,但不限于中学课本所学知识,也不是要让学生解题,而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看学生是否真的对科学有兴趣、有热爱、有钻研精神。要答好这类题目,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活学活用课堂内的知识透析课堂外的世界,还要多看《新发现》、《环球科学》等科学杂志,关注科学松鼠会等科普网站。
【真题回放】
1.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汽车在前进,车轮看上去却像在倒转。试解释其原因。(清华大学)
2.‘牛顿第一定律能否被实验验证?(清华大学)
3.“我是一个克隆人/我有血和骨/把Y染色体换成X染色体/我的小克隆就是一个异性”,请解读这首诗。(清华大学)
4.请解释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上海交通大学)
5.高铁为什么能开得这么快?(上海交通大学)
6.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上海交通大学)
7.为什么红花看上去比绿花更鲜艳?(上海交通大学)
8.深海探测工程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浙江大学)
9.请用物理学原理解释“船到桥头自然直”。(浙江大学)
10.一杯水分成两半,得到的两半杯水。如果一直分下去,最终会得到什么?(浙江大学)
11.地球跟月球之间有力吗?分子和分子之间有力吗?如果有,它们之间哪个力大?(浙江大学)
12.请简述化学平衡原理及其局限性。(南京大学)
13.从生物学的角度,谈谈对“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看法。(南京大学)
14.荷叶上的水珠是什么形状?(南京大学)
15.列车在开动前会往后退,为什么?(南京大学)
16.流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西安交通大学)
17.卫星怎样从圆轨道变入椭圆轨道?(西安交通大学)
(三)人文社科素养问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知识系统的两翼,只有两翼平衡,才能振翅高飞。这些年来一些高校纷纷推动“通识教育”,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在面试中,一些理工类高校也“偏爱’’文史哲问题。此外,由于不少优秀学生心仪经管类专业,有关经济学常识的问题也频繁在面试中出现。
【真题回放】
1.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清华大学)
2.如何看待“为人”与“为学”的关系?(清华大学)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国人民大学)
4.试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人民大学)
5.请你说说孔孟之道在当代的运用。(上海交通大学)
6.宋代为什么可以苟延残喘那么久?(上海交通大学)
7.怎样理解“艺术从来不模仿生活,生活总是模仿艺术”这句话?(南京大学)
8.阿Q有没有死?(南京大学)
9.背诵几句《三字经》,并对“性善论’’和“性恶论”做出自己的阐释。(南京大学)
10.请对刘邦和项羽、希特勒和拿破仑等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南京大学)
11.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对梦的记录,哲学是对梦的解析,文学是对梦的创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南京大学)
12.谈谈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句话的看法。(南京大学)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人生自古谁无死”等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西安交通大学)
(四)道德与价值观问题
高校在自主选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与价值观的考察。由于这类品质的衡量难以通过笔试进行,所以主要由面试环节来承担。这类问题有的要求学生评述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或现象;有的则设置一个情境,请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作出选择,从答案中“投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最大的误区在于自作聪明地当起“道德圣人”,虚情假意地表态、发誓。比如下面真题回放中的第9题,有的学生大谈特谈老师恩重如山,所以一定要救老师;被问及如果表弟离你较近、恩师离你较远怎么办时,这名学生还是强调一定要救恩师。实际上,这名学生的言不由衷早已被考官识破,看似“绝对正确”的答案并未受到认可。
在大是大非面前,学生要有明确的判断。但是,在一些不涉及是非大义的实际场景中,特别是在典型的“两难问题”中,考的是学生为人处事的智慧,即在看似同样重要的价值中,如何进行妥善权衡与取舍。比如公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究竟怎样才算公平则众说纷纭:中国人倾向于理解为平等,而美国人倾向于理解为公平竞争的机会。再如公平和效率,不能说何者优于何者,也不能脱离具体情境说何者更重要,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说,这类问题不仅看你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而且看你分析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真题回放】
1.六个船员在海上漂泊,没有粮食和淡水,也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存活的方法,于是他们杀死了年龄最小的船员。第二天援船驶来,他们得救了。如何看待存活的五人?(清华大学)
2.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社会上老实人总是吃亏,这是否矛盾?(中国人民大学)
3.有这样一句话:有知识的人不如聪明的人,聪明的人不如有觉悟的人。请你发表一下看法。(上海交通大学)
4.某人罪大恶极,但非常有钱,你会担任他的辩护律师吗?(上海交通大学)
5.对于“男生靠家,女生靠嫁”这句话,你如何看待?(南京大学)葛亮为何甘心为他所用?诸葛亮在管理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败之处?
(五)思维品质问题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创造性、敏捷性等,是人才选拔中十分重要的标准。我们说一个人“脑子清爽”、“思路活跃”、“反应迅速”,评论的正是他的思维品质。
这类题目不能归人某一学科的范畴。有的直接让你下定义,看你能否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界定一个抽象的概念;有的给出两种截然对立的说法请你裁判,如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所言,考查你是否具有“能够同时保持两种对立的观点而不失有效运作能力”的“一流的智力’’;有的则类似脑筋急转弯或是头脑OM大赛中的即兴题,考验你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真题回放】
1.请同学们互相问对方一个创新思维问题。(清华大学)
2.违法犯罪能不能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中国人民大学)
3.能不能说出芦柑的5个亲戚,以及为什么这么分类?(上海交通大学)
4.如何向不同年龄段的人描述椭圆?(浙江大学)
5.镜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是什么关系?(南京大学)
6.请列举各式各样的水杯,越多越好。(西安交通大学)
7.如果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至150岁,会出现哪些情况?(西安交通大学)
8.请用简洁的线条画三个圆,并添加若干线条使其变为三个不同的具体形象。(同济大学)‘
9.如何把冰块销售给北极人?(华南理工大学)
10.人民币为何要分成1元、2元、5元、10元等币值?(华南理工大学)
(六)个人相关问题
这类问题也称“家常题’’,以学生本人为圆心,以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为半径,从学生的申请材料或自我介绍中寻找发问点,一般在单独面试和设有追问环节的小组面试中出现。因为这类问题回答起来较为简单,所以也常作为英语问题的内容。此外,近年来一些高校面试中常出现针对考生家乡发问的“乡土试题”,应引起赴省外高校面试的学生的重视。
【真题回放】
1.你是连云港人,请说说家乡地名的来历。(清华大学)
2.说说你心目中的好电影。(中国人民大学)
3.你说你的中学是所百年名校,你也很以此为荣,请说说你的中学培养出哪些杰出人才。(上海交通大学)
4.你遇到过挫折吗?怎么解决的?请举例说明。(上海交通大学)
5.你说自己比其他同学理性,请举例说明。(上海交通大学)
6.如果碰到一个棘手得无法解决的问题,你会怎么办?(上海交通大学)
7.如果你借给朋友钱,却有借无还,你会怎么办?(上海交通大学)
(七)学校、专业问题
这类部题一般包括:你对大学生活有什么期待与规划;你选择该高校、该 专业的理由用认同感,即认同感,即是否“我选我爱”:你读该专业有何优势,你对该专业是否感兴趣、了解多少,你在与之相关的中学基础学科的学习是否氯扎实等,即是否“我选我适”。
【真题回放】
1.你知道我校校训吗?如何理解?(多所高校)
2.请畅想一下你的大学生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
3.如果你在大学的成绩变成倒数第一,会怎样面对?(清华大学)
4.假设你是清华校长,请为百年校庆设计一个方案。(清华大学)
5.你报了我校的金融学和工商管理专业,你对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具体了解和想法吗?(中国人民大学)
6.数学系和管理系都录取你,数学系承诺优厚的奖学金和深造的机会管理系保证提供去世界500强企业实践的机会,你会如何选择?(中国人民大学)
7.你报了机械自动化专业,你知道这个专业研究什么吗?(上海交通大学)
8.你为什么报考数学系?因为你数学成绩好吗?(上海交通大学)
9.如果你没有进入心仪的专业就读,而是被调剂去了你不喜欢的专业,你会怎么办?(上海交通大学)
10.你对大学怎么看?(浙江大学)
11.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规划以后的学习生活?(西安交通大学)
12.你在材料中写了很多对汽车工程专业的向往,你了解这个专业吗?(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