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 > 高一新闻
四中教师阅卷心得:关于“痕迹”作文的解读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Catherine发布日期:2013-07-26 13:33:19

  “痕迹”的字典义:①物体留下的印儿;②残存的迹象。其中,“痕”,本指创伤痊愈后留下的疤,后也泛指事物或行为留下的斑迹。比如:伤痕、泪痕、裂痕、疤痕、皱痕、波痕、沙痕、烟痕、折痕……“迹”,本义为脚印,后也泛指事物或行为留下的印痕。比如:人迹、血迹、笔迹、墨迹、遗迹、踪迹、足迹、辙迹、字迹、针迹……带“痕”“迹”字眼儿的常用成语并不多见,除了“伤痕累累”,就是“蛛丝马迹”了吧。

  很多学生对“痕迹”的处理,是不妥当的。文中虽有“痕迹”,但意义牵强,着实离题太远。很多人不会写这样的话题作文,诸如“听”“声音”“看”“风景”“味道”……“痕迹”,不是什么新鲜的作文题目了,我到网上一查,就发现这样一篇作文(貌似被冠以佳作而大加称道的范文),可以做个代表:

  标题:痕迹

  开头: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特别的挂历。它就似一道深深的痕迹,刻在我的视野之中,在我的心海里留下一段美丽的回味。

  正文:(详细叙述这幅挂历的来历,此处省略700字)

  结尾:逝去的只是岁月,而记忆中曾经留下的道道美丽的痕迹,却永远延续于记忆。

  这样的文章,犯了几个为文大忌:

  第一,“挂历”怎么会是“一道深深地痕迹”?这个说法本身就缺乏逻辑。我们的学生也不乏此类表述。“书本是痕迹”“山路是痕迹”“雕塑是痕迹”“门是痕迹”“汽车是痕迹”“家是痕迹”“校服是痕迹”“苹果是痕迹”……照理,狭义的“痕迹”多是这样产生的:画,划,刻,印,磨,压,轧……而广义的“痕迹”,往往就要借用它的比喻义了。因此,“挂历”与“痕迹”之间,“像”在哪儿?这是必须要交代清楚的,否则,就十分牵强,显得生拉硬拽。

  第二,正文部分,只是在交代“挂历”的来历,并以此交代一下它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洋洋洒洒,却意义寥寥,仅此而已。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找寻(或是编造,或是套用,或是背诵)一件事情,尽可能来龙去脉地说满700字;然后再穿个靴戴个帽(开头结尾使劲摁进个词眼儿“痕迹”,自欺且欺人一番),就了事儿了。

  第三,文章只写一件事情,单薄得很。或许是以往写作训练的“痕迹”太深,拨乱反正了半年,也未见大的奏效。这个世上,有谁和谁经历一件事情就感情笃定的?有谁经历一件事情就幡然醒悟的?有谁经历一件事情就茅塞顿开的?有谁经历一件事情就浪子回头的?关于“思想”“情感”“态度”“观念”的成长与变化,总是曲曲折折的吧。而作文,就是要将这种曲折表现出来,以求得“思想之深”“情感之笃”“态度之端”“观念之新”。

  这些问题,真不能责怪学生。这不,上面那篇《痕迹》,就是某些老师精心指导下的优秀产品呀。我以为,作文的优劣,关键不是为文的能力高下,而是意识,是思维;说白了,就是生活的经验。考场上调动不起来,活跃不起来,丰富不起来,就是因为生活中未能用心体验,没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因而只好“造文”。我就不明白,看到话题“痕迹”,怎么就能想起“挂历”来?必是因为之前刚刚写过“挂历”吧。想起挂历也无妨,你至少得想起“好端端的挂历上不小心沾上了一道墨迹”“好端端的挂历上有了一道怎么也抹不平的折痕”“好端端的挂历因为争抢而撕开了一道口子”“我们家保持着贴挂历的传统乃至于那方墙面都显得比周围的白”……那才是“痕迹”啊。你讲述一下那“墨迹”“折痕”“口子”“白印”的来历,也要好得多得多呀(哪怕你还只写一件事儿,那也起码要给你40分)。

  很多学生面对任何作文题,都慨叹:真没的可写啊。

  是吗?

  尽管“迹”与足行相关,“痕”由病损而生,似乎外延很窄;而当“痕”“迹”连用合成一词,其义却颇为广泛,乃至无所不在。你看:

  水的痕迹——水渍 水垢 波纹 河岸 鹅卵石

  风的痕迹——绿叶 落叶 沙丘

  火的痕迹——灰烬

  岁月的痕迹——年轮 皱纹 白发 锈迹 划痕

  四季的痕迹——残英 落叶 冰凌

  历史的痕迹——化石 文物 古迹

  自然的痕迹——山脉 断崖 岩层 冰川 沟壑 流星 峡谷 彩虹

  命运的痕迹——掌纹(手相)

  生活的痕迹——茶渍 烟垢 瓜子牙 唇印 指纹 案板上的刀痕

  精神的痕迹——石碑 口碑 诗文 学说 思想

  文化的痕迹——文字 古迹 作品 线条 笔迹

  行走的痕迹——足迹 游迹 票根 游记 “到此一游”

  感情的痕迹——泪痕 皱纹 笔迹 针迹 霜鬓 课桌上的“三八线”

  成长的痕迹——身高线 分数条 学生证 老照片

  历练的痕迹——伤痕 老茧 “马克思的脚印”

  科学的痕迹——月球上的脚印 “太空垃圾”

  战争的痕迹——弹孔 炮坑 废墟 壕沟 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