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月历 > 八月 > 分班考试
名校实验班介绍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Catherine发布日期:2014-07-26 13:52:08

    四中道元实验班


    四中道元培养计划从2010年9月正式实施。旨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独特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使他们关注自然与社会现象,为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道元培养计划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探索,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主要基于下述前提假设:创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明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创新本质上是对旧有思维定势的突破;学习活动是脑神经系统的构建过程;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遐想的思维空间;才智的拓扑结构设计。


    道元实验班是道元培养计划的实施载体,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必修课课时数减少,基本不安排习题课,以减少重复性训练时间;尽量减少考试次数,考试实行单独命题,增加了开放式的考试;每周安排3课时研究与交流课程;每周安排3课时自主与探究课程;每周安排2课时艺术课;施行全员导师制以及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部分科目采取分层次教学;有些学科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学习内容;学生定期组织道元论坛,并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学生的发展状况来看,道元实验班的多数学生已经适应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有学生的兴趣领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学生在其兴趣领域中的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超越了同龄人。

 

    实验中学理科实验班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理科学生培养和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中优势突出,具有承办国家教育部十届全国理科实验班实验工作的扎实基础,并且在历届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理科学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课程改革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理科学习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后备军,实验中学在全国理科实验班的基础上,建立了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重点探索高中教育与大学的衔接培养模式。


    在课程安排方面,根据学校自主设置的必修+专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理科实验班适当整合文科类必修课程(政治、历史、地理),增加学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等)、综合类(生涯规划、国学、艺术等)、活动类(科技、体育、班团活动等)专修课程的课时比例,突出理科课程、国学课程和艺术课程特色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理科实验班主要采取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视对学生学科竞赛的科学辅导与训练,促进学生知识纵深发展、奠定某学科深厚基础的同时,发展终身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及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学生科技实践的机会,创造科技实践的环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师资配备上,理科实验班聘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大学教授,让学术权威引领学生感受高端学术的无穷魅力;聘请特级教师、市区骨干教师,让学校名师激发学生与教师共同PK,勇摘学科之星;聘请国学、艺术底蕴丰厚的实力派教师,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全面、均衡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共同提高。

 

    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


    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科学实验班以培养“未来科学领域里的研究性高端人才”为指向,在高中阶段着力加强学生在科学精神、学术能力和自主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成长。
 

    特殊人才的培养需要特殊课程的支撑,为此,十一学校在科学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中加强了与自然科学类内容有关的课程。例如增设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科技英语、德语、俄语等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先修课程和经济学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倾向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语言、手工制作和数控机床技术等技术工具类课程;开设科技史话课程;开设综合科学活动课程,每年两次,每次两周,主要进行系列科学考察活动和到科研院所的著名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深度体验;设置专门的科技探究报告答辩课。
 

    为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还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设计更多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例如音乐分3个模块,体育分8个模块;实行长短学期制,长学期用于主修学科课程模块,短学期进行综合科学活动的体验;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设置90分钟、40分钟和20分钟三种不同的课时;实行学分制,在2-4年内,学生只要修满课程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或推迟毕业。
 

    从事研究性工作需要对科学的热爱和专业的坚守。为了让学生喜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实验班”还改革了教与学的方式。例如学习同样的内容,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一节课里,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有的选择课堂讨论,有的选择听讲。
 

    为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质,“科学实验班”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例如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三个导师,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由校内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博士、硕士教师担任,学术导师由著名学者、教授担任。

 

    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


    北京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于1995年恢复创办(“文革”前曾办过三届文科实验班),是全国第一个得到市级教委批准、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文科实验班。


    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以“为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符合型文科预备人才”为目标,让学生既有宽、厚、实的人文基础,又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为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构建了《文科实验班课程方案》,对国家课程和文科班特选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将课程规划为“国家课程”“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三个板块,增加并加深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突出“宽、厚、实”特色。在《方案》框架下,开设文科实验班特色课程数十种,编订《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教材》十余种,形成了成熟的“讲座课程”和文科特色综合实践类课程体系。


    在教学策略上,“文科实验班”坚持“双主体互动式”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特色,构建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的实施方案。


    在社会实践上,“文科实验班”坚持开展“晋文化”、“秦汉唐文化”、“徽文化”、“江浙文化”等地域文化考察,不断丰富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的短途实践线路,逐步开拓与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

 

    北师大附中钱学森班


    北京师大附中是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母校。为了总结钱老中学时代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北师大附中开办“钱学森班”,探索健全人格理念下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北师大附中“钱学森班”依据“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及创新人才要培养“概念创造力”与“创造执行力”的观点,以“全人格、高素质”为育人目标,努力使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朝优质创新方向发展。


    为此,“钱学森班”构建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是: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增设《伦理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强化英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能力;强化计算机教学,培养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精心组织艺术教育,探索艺术对创新思维的促进;增设创新课程,建设创新教室;坚持志愿者活动,培养爱心、社会责任感与宽广胸怀;多读书、多动手实验,增加社会实践,锻炼坚强意志;多设选修课,实行开放式,项目内外课程均可选择;与大学联合培养,大学教师参与授课,走进大学实习体验。

 

    北京八中科技综合素质实验班


    北京八中是最早提出并践行素质教育的示范校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八中就提出了“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核心育人目标。随着时代发展,八中“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不断拓展和丰富。学校立足本源,坚守教育根本功能、价值和意义的“三个提升(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升人的生活品味、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两个促进(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美好)”。


    八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重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普及基础上注重拔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八中有26年中学超常教育实验(少儿班)课程开放、教材编写、教法选用和活动安排的成功经验和智力优秀学生基础教育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的办学实践;八中自1985年始创学生科技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26届;八中是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翱翔计划”项目——生物基地校,以及北京市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雏鹰计划”基地校,已经与5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50多名专家建立了积极稳定的育人合作机制,开设了多门专题选修课程……


    开展“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培养”试验项目是八中多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的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勤于观察探索、乐于合作学习、锐意创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丰富的经验、成熟的做法和丰硕的成果,为培养创新人才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据了解,“科技综合素质实验班”将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探索高中阶段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规律,总结升华教育理念,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建立相关标准。在优质、高效地整合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开设科技综合素质培养特色课程,如科技英语、科技数学、自然之理探究、实验化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学习必备基础选修课、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和自然体育课等;进一步深化并固化和大学的合作,为优秀学生拓展性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更高平台,为优质高校选择优秀学生提供更多便捷通道。

 

    北京八十中实验班展示:“科学创新实验班”


    北京八十中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课程整合、课堂改革、评价创新,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北京市特色实验项目“科学创新实验班”的实施,探索出一条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科学创新实验班”主要任务是:建立融合中西方课程优势为一体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聚焦课堂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建立学校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中还提出了实验达标的标准:以优良成绩完成高中基础学业的同时,还要至少读50本课外书(这些书要涉猎6个领域以上);在每个领域中,有一本乐于精读的经典代表作,有一本乐于持续阅读的期刊,有一个痴迷、喜爱的研究领域并乐于不断进行探究活动;有一项文体特长,能每天坚持三十分钟演练,力争在学校此项活动中成为骨干;有一项为他人持续服务的实践活动并能享受其中的自豪与快乐(简称“优良五十、五有”标准)。


    “科学创新实验班”课程建设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目标,以整合为基本思路,以国家必修课程为主线进行学科内、学科间系统整合,同时进行高中与大学部分课程的整合、中西方优势课程资源的整合、课内与课外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整合、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整合。


    以中西方优势课程资源整合为例:在充分发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优势基础上,通过引进AP课程,引进牛津大学开发的SDP英语课程和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先生的合作选修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展示能力、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

 

    北京十二中 “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北京十二中举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以下简称‘钱学森班’),旨在探索早期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与合作,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优化教育资源。在“钱学森航天班”,每一位学生都是“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学员,全员享受“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与中科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五院、航天一院、哈工大、北邮、西工大等单位共建“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场所和专家资源,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拥有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等12位院士在内的53位航天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学生均能得到导师的辅导。


    设置特色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突出航天教育特色,设置个性化课程体系。必修基础课程方面,适度加强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设航天发展史、钱学森精神与思想、航天基础知识、航天飞行原理、卫星结构及原理、航天概论等课程。必修提高课程方面,实施在院士专家指导下的“航天器创意设计”、“载荷搭载方案设计”、“人造天体观测”、“航天虚拟仿真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五个高水平研究性学习项目。选修拓展课程方面,开设理化生探究实验、科技讲座、国际技能拓展和大学先修课程等。


    创新培养方式。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小班化授课,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创新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多元选择的空间。适度延长实验课、讲座课和学科必修课程的课时,每年假期安排学生进行短期野外考察、科技实践与国际交流活动。实行每位学生“成长、学业、学术”三导师制,师生比达到1:2。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实行跟踪评估制度,引导学生在校内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