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月历 > 九月 > 中考经验
名师分享:在学习上怎么从零基础走向巅峰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乐游春天发布日期:2014-06-24 14:20:20

    针对学习,真的是有很多同学被很多错误的学习观念所残害,其实没有学习方法、基础差等等的真不是个大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我觉得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从众的,但学习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能从众的。

  大家想想好吗,如果别人都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你凭什么是一群人中的佼佼者?

  学习从众,成绩亦众。

  一个集体里面的成绩到底是怎么拉开差距的,为什么刚进班的时候大家成绩差不多,但到后面成绩就拉开了,这篇文章后面会给大家解释原因。

  其实真心的,学习方法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要能看清楚学习的局面和事态,每天不能稀里糊涂的过,每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你要有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说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愿。

  一、学习的两个阶段

  我认为学习成绩的提升大致分为以下2个阶段:从不会到略懂、从略懂到熟练。这2个阶段中,我个人觉得最痛苦的应该是第一个阶段,最难的是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不会到略懂

  第一个阶段为什么痛苦?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是不会理解那种完全零基础的同学在经过两年多不怎么接触学习突然开始疯狂学习时面对各种陌生的知识和题型时候的痛苦的,看不懂、听不懂、不会做,半天才能弄明白一道题,还要连猜带问,而且还只能很生硬的知道题目大概是怎么回事,换个题目估计又不太会做了。

  这种痛苦我理解,我经历过。高二下学期把桌子从最后一排搬回前面原位之后,我开始准备走数学奥赛这条路,当时因为学校比起其他省重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整个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走这条路,厚厚的一本奥赛书,全是天书一样的,随便一道题目解答过程都是好几页,一个式子都是好几行,还有一堆堆没见过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定理,完全没人能问,老师不会、更别说问同学了,只能自己一个人硬着头皮咬着牙钻研。那三四个月,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自习课,都是抱着那本厚厚的《奥数经典》吃,一开始很多符号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当时也没有手机能百度查一下,只能靠自己去猜这个符号什么意思,去猜某一步是不是用了什么固定的公式,然后去其他题目里去找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公式出现,这样效率极低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每天下午别的同学做了好几科的作业,而我啃着那本《奥数经典》一下午毫无所获,若说有收获,收获的就是打击。不过我的性格还是比较执着的,我也不肯向其他同学承认自己看了一下午其实什么都看不懂,装作很轻松一样,心里其实很难受,但还是坚定的觉得要继续钻研下去,我相信铁杵磨成针的原理,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进去,软磨硬泡经过这么多天的接触,潜移默化中也会有收获。奥赛这条路很残酷,我当时就知道,当时也只恨自己高一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也只恨高一的时候没有去接触奥赛,其他搞奥赛的基本都是学校组织,并且高一就开始学,而且学校会组织培训,而我有的只是比别人晚一年而且只能单枪匹马去和别人名校名师团队去拼。

  就那样每天反复的钻研琢磨,有时看那一堆堆密集的式子,几页几页的繁杂解答,看到眼睛发晕大脑昏沉,有时被打击到真的不想再搞了,因为感觉已经耽误到了理化生等科目的学习(当时英语还比较差,还没太关心英语成绩,觉得能考个平均分就凑合了),不过每次一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拿出那篇每次读都会让我激动到颤抖震撼到眼睛湿润的文章,主角叫“安金鹏”那个,家庭条件如此贫苦却夺得了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想到他们学校为他凯旋庆功,想到他付出了如此努力最终斩获中学阶段数学领域最高荣耀时,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困难就显得很微不足道,就继续坚定下来继续走下去。

  转机在三四个月之后出现了,从验证了自己一个个猜想开始,从一遍遍钻研那些看不懂的题开始,一遍看不懂看两遍,两遍看不懂看三遍,一遍遍的尝试一遍遍的思考,一道道题目的攻克,一点点的收获。一直以为自己没什么收获,一度以为自己真的不适合奥赛这条路,但其实后来在了解了奥赛一些规则之后,又去买了几本其他奥赛的辅导书(当时我们那里由于没人学奥赛,所以想买辅导书都买不到,当时08年那会我还不知道有网购,买本书都要拖老师去外地出差时帮我带,真是太艰难了~~),看到其他辅导书里的题目时,虽然题目也不会做,但明显感觉到题目“简单”了很多。当时才发现真正考试的题目其实一般不会那么难,是《奥数经典》那本书太变态了,后来才知道那本书里面收集的很多都是世界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甚至是奥赛题里面的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