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月历 > 九月 > 中考经验
名师分享:在学习上怎么从零基础走向巅峰(2)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乐游春天发布日期:2014-06-24 14:22:10

   看这样的题看了三四个月,虽然都看不懂,更别说自己做了,但看多了之后潜移默化的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难度,突然一做那种联赛试题,就发现简单了很多,然后那段时间就突然信心大增,看到了希望之后就花了更多的时间给奥数,开始做联赛题,慢慢的进入状态,从以前的一下午毫无所获到一下午能做一两套联赛题,再到做了很多套题目,把买的那几本书全做完了,又做了连续多年的联赛真题以及一些模拟题,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最后做联赛第一卷能做120甚至130多分(满分150),第二卷也能做出来一道题多点。所有着一切的成绩,也只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从一开始连符号都不认识,到后面能独立做出来不少题。

  这大半年时间,前面三四个月基本是完全在各种打击和信心摇动下过度的,只有后面几个月才是真正的快速成长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前面那三四个月的铺垫,我根本吃不到后面的成果,如果在最开始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么更不会有后面的转机。

  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数学奥赛上,使得再做高考数学就感觉简单了很多,由于数学思维成长起来,导致物理、化学等科也觉得简单了不少,这为我后来的高三成绩做了很大的铺垫作用。不过除非你现在是高一,不然不推荐走奥赛这条路。

  所以我理解零基础开始学的痛苦,但这却是必须要经历的,现在不经历这种痛苦,以后你会更痛苦。基础越差,做题效率越低,这很正常,我以前基础差的时候一节课也做不了多少题,甚至有时候一道题硬要钻牛角尖思考一节课都常有,但这又怎么样?只要咬着牙挺过去,把基础题目能补多少是多少,以后再学这里的时候能轻松很多倍。

    第一个建议:

  所以对于处于“从不会到略懂”这一阶段的同学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咬牙坚持。效率低是很正常的,基础很差导致很多概念都不知道更别谈见过多少题型了,看答案都吃力效率可能高吗?但这却是必经之路啊,这世界上是没有什么药能让哪个学生绕过这一阶段的,也没有什么麻醉药能缓解这一阶段的痛苦,只能说:熬过去,面包总会有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放平心态。一开始(记住是一开始,等到自己学习有成之后就要各种找着成绩好的人比)不要总是和其他成绩好一些的同学比这比那,尤其是比效率。你想想人家成绩好的高一高二在干嘛你在干嘛?以前人家努力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嘛?现在说白了就是在还以前的债,比别人少努力了那么久,又想只通过几天的努力就和别人一样,可能吗?这个阶段就和自己比较就足够了,每天都和前一天的自己比较,放平心态,定一个现实的目标,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要想着掌握了哪种技巧几天就能胜过别人几年,一步步的扎扎实实的走下去,总会赶上来的。也不要说看不到希望,也不要因为艰难和效率低就浮躁,如果不能接受这点痛苦和打击,那真不配拥有最后的成功。如果大家要问一年时间从基础特别差能突破到什么样,我相信如果大家这样学下去,排开清华北大等等的那几个学校之外,都有可能达到的。这涉及到后面一些阶段的,到后面再说。可能有些同学会问,别人努力学了几年了,自己又不比别人聪明,又不比别人优势在哪,凭什么就能赶上甚至超越别人?

  凭什么?就凭你就是你!连自信都没有,连做都没开始做就开始质疑自己,还没做就觉得不可能就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不使全力,那确实不可能。对自己要有自信,舍我其谁。另外一个凭据就是,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学习的,他们哪怕很努力,也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怪圈”里面来回转圈,花的很多努力最终被时间无情抹去只剩下一丝丝痕迹,最终结果就是对很多知识点和题型都只是混了个脸熟而没有真正掌握,连做熟都做不到更别谈考出成绩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班里面有很多学习也是很努力但成绩一直都不怎么好的学生。所以只要你是会学习的,只要你能从这个“怪圈”里面跳出来,你就能赶上甚至超越这部分在“怪圈”里的学生(一个班里面有两种人不在这个圈里,一是特别差的,因为进这个圈也是得有基础才进得去呀~二是顶尖的,只有懂得如何从圈里跳出来的学生,才是那种最终考上名校的学生。其余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都在这个圈里挣扎,大家想想自己班里和学校里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第三个建议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基础题,补基础。目标不要定太高,首先尽可能的先让自己听懂课,然后尽量能会做一些基础题,然后一些技巧性的题目能看得懂,知道是怎么回事。回校之后再去学这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吃力,作业之类的就能正常完成。定一些这样实实在在的小目标就不会心浮气躁。机会都是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凭空等来的。基础又差,自己又不去主动的去创造机会,那么你指望谁去为你创造这个机会呢?

  至于怎么去创造机会。听不懂课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自己在应对方式上的失误。为什么不提前问下老师下一阶段讲哪里?如果提前两三天甚至三四天就开始预习那一个模块,就去看那里的知识点和例题,就去做一部分那里的题目,哪怕看不懂不会做,甚至答案都看不懂都完全没关系,但你接触过思考过努力过一遍之后,等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地方你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太可能这样之后还是听不懂课。

  如果时光倒流,大家以现在的知识状态,再回到开学第一天开始再度过一遍,我相信不太可能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课,应该会有很多同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接触过一遍、思考过一遍之后,再去学一遍才能学到知识的精华,才能做出题目的味道,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很多道理大家心里知道,但只有错过一次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并从心底里认可。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还不晚,因为大家回校之后一轮复习还会再学一遍,还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调整和努力,只是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机会是自己主动创造的,幸运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是做吃等死还是奋起一搏,就看你的意愿!所以我希望大家动起来,大脑动起来,精神动起来,嘴和笔动起来,主动去给自己创造机会,将自己的梦想呐喊出来,用实际的行动证明出来!!!

  第二阶段  从略懂到熟练

  这一阶段是区分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的分水岭,是区分中上等学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出于这一阶段。

  前面提到了一个学习的“怪圈”,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都处于这个圈里面挣扎,挣扎出去了就是尖子生,出不去就是中等生。

  其实不管是中等生也好,尖子生也好,最初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听课+做作业的模式大致不变。只是会学习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多做了几个小细节和小动作而已,但就是这几个小动作和小细节,却扭转了整个局势,拉开了学习上的差距。

  我先说一下“圈内人士”的学习模式,看大家是否有共鸣感。

  圈内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赶作业。

  语文诗歌鉴赏题目里面时常会让学生分析某一句中的点睛之字或者词语。这里一个“赶”字用的极其精妙,生动形象的描述出了大部分高三学生的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面貌跃然纸上。一个“赶”字将高三学生的急切心理以及浮躁心理以及从众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更是一字道出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那么努力学成绩却雷打不动的根本原因!

  做作业本身是学习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必须要非常重视的一步,但如果用“赶”的方式来对待,那就顾此失彼,最终结果就是掉进了学习的“怪圈”之中:永远在赶,但永远也赶不上,更别说停下来回味回味走过的路。

  具体什么叫“赶作业”?大家都知道高三的作业是出了名的多,每天铺天盖地的作业发下来,各种专题作业、各种英语几百题,各种考试卷,多数学习很努力的学生在卷子发下来后都是很积极的在做,各种挤时间做。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半夜了在被窝里打着台灯也要做题,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做作业?他们的回答永远是:因为明天老师要讲啊!

  我真的想说,成也老师讲,败也老师讲!一个优秀的老师讲,是会省去学生很多的弯路,但也正是这样,导致了多数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强的学生进入了“怪圈”,因为很多学生都觉得老师要讲的话不做就跟不上,其他同学都做了自己不做心里不踏实。

  每天作业茫茫多做不完,导致不停的在做作业、自习课所有时间都在赶作业,导致前面听懂的题目没有时间复习,时间长了之后以前那些似懂非懂的题目就随风一样消逝,导致学习没进步,导致水平不高也就使得做作业慢,做作业慢就会导致作业做不完,然后往复循环,最终成功成为一名资深“圈内人士”。

  怎么从这个圈里跳出去?首先你要先进入这个圈,然后才能跳出去。这句话不是玩笑话,连这个圈都进不去的说明还处于第一阶段吧,还得补基础。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怎么从这个圈里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