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度关爱
表现为长辈们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长辈们在物质、金钱上极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最佳的物质条件。孩子稍大一点后,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孩提出要求,就给予满足。
在情感上,除从小就过多地亲吻抚抱,过分地亲昵呼唤外,还生怕孩子不高兴,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就日渐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和放任性格,学会以哭闹、不吃饭等非理性方式来要挟父母、祖辈,最终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通情理、缺乏感恩心态的“小公主”、“小皇帝”。
2、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睡,与宝贝从小就同房、同床睡觉,有的在孩子长到好几岁甚至十多岁乃至更大,还是如此。此外,他们对孩子的食物、饮料、衣服、玩具、日常用品等都百般挑剔,不但要知名品牌,有的还要求彻底无菌消毒。孩子稍有不适,动辄小病大治,无病猛补,往往造成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儿童比例上升。有的家长甚至把家具的边边角角统统用海绵包起来,以免孩子磕伤碰伤;天气稍冷,便把孩子从头到脚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孩子大了,还常常搂着、摸着、陪着、跟着、照着、护着,如此等等。总之,就是一百个不放心。
以上这些不当做法,肯定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去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忍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等孩子稍大后,毛病比较明显了,做家长的还时不时地指责道:“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这样娇气,还是不懂事,还要我操心,唉,真把我给急死了!”然后,还要去尽力而为地过度保护孩子。
3、过度期望
千百年的科学文化不但使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弥漫神州,一心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给大人争气”的传统观念亦是普遍存在。因此,芸芸众家长们在对孩子过分溺爱关怀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许,一心望其成“龙”成“凤”。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大资本,在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长辈们的这种心态写满脸上,时时明白地表露在语言和行动上,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而学,不是为自己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求胜心理也越来越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应该更努力、更自觉地学习了。而且越接近中考、高考,父母心情越急迫,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这种极高期望的压力与早期过分的关爱保护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令已经“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很难承受。那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难以使孩子真正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就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家长越焦虑,孩子越反感,就越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致使亲子之间难以沟通,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在出谋划策之前,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后勤保障工作。在最后的冲锋陷阵之前,补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好的营养才能保证好的身体,只有好的身体才能保证考试良好地发挥。家长给孩子准备食物要做到食物多样化,除了谷类、肉类、蛋和奶,还要吃蔬菜和水果。
初三阶段孩子比较辛苦,能量的消耗会比平时大,家长可适当给孩子加餐。白天的加餐一杯牛奶就行,晚上的加餐要看情况,如果临睡前加餐,要尽量少吃淀粉类的食物,以防肥胖。
勿忘锻炼身体
有关专家认为学生体质差,也会影响中考成绩。家长不要认为体育锻炼占用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当运动中枢神经兴奋的时候,学习中枢神经可以得到放松。因此,家长平时要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保证每天足够的运动量。
关注政策信息
孩子平时忙于各科学习,家长们要多看报纸和电视,多关注、了解最新的中考形势,并向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咨询中考政策信息。
此外,孩子学习时间紧张,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读物,家长平时读书看报时,还可帮孩子搜集作文素材。
制定合理计划结合实际对症下药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计划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创造良好环境
家长晚上要尽量早回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注考生情绪做好心理医生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在选择学校等问题上,家长不要过分包办,可以替孩子搜集学校信息,给孩子提建议。
我家孩子今年上初一。昨晚,她刚摊开家校联谊簿(抄题本),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
我问:“怎么了?”她无精打采地说:“作业太多,今天我是没时间玩了。”
我一惊。初一的孩子作业已经多得没有时间玩了,那以后还怎么过啊?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地要求学校给孩子们减负,要求作业量不能太多,坚决不允许上晚自习等等。我最喜欢看这样的红头文件,并且以为孩子们的曙光就在眼前,放学后可以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书包一抛,大声吆喝同龄朋友,说,走,打羽毛球或是捉迷藏去,恣意享受他们的童年。
而现实往往不允许。每天看到的最急匆匆的都是学生,他们急匆匆地赶路,忙着从家里的书房往教室赶,忙着从学校的课堂往家里的作业堆里赶……
面对有着大量作业要做的孩子,我很心疼。
我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研究了她的家校联谊簿,当天的作业有:
语文、数学、英语学案各一张(16k);英语默写第三单元单词和词组,熟背课文;语文写一篇读书笔记,做两张具有特色的书签;另外地理、生物有作业,历史要求复习;语数外三门要求预习加复习等等。另外,家校联谊簿上还有一项作业:参加明天演讲比赛的几位同学要赶写一篇演讲稿(800字左右)。上面有我家孩子的名字。
怪不得孩子叹气。白天上学忙碌了一天,晚上还有那么多的作业,别说玩了,休息时间都被压缩了许多。
我想,全社会都在呼吁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样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味地忙于做作业肯定不健康。
我希望能在家校联谊簿里找出突破口,能达到让孩子好好休息并且能玩一玩的奢侈目标。我问孩子,如果不写演讲稿能不能上台演讲?如果能,咱就不写;如果没把握,可以采取列提纲的方式,围绕提纲说,既不会跑题,也比死记硬背演讲稿要好。孩子同意了,节省了至少30分钟的时间。
我们用节省下来的30分钟在阁楼上打乒乓球,出了一身汗,再洗个热水澡,孩子很快就入睡了,她睡前的情绪已经完全摆脱了刚打开家校联谊簿时的烦恼状态。
我给老师发了短消息,请老师试着鼓励孩子即兴演讲。老师很快回复,说我的提议很好。我想,教育是共通的,老师和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在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方面,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写的是
和孩子建立感情---育儿心得之一
由于住房条件差、工作忙,我在父母家休了4个月产假就把孩子留给两位老人抚养,孩子3岁半的时候我父母才把孩子送到北京和我一起生活,期间我只回父母家看过3次,孩子和我及我丈夫没有感情是很自然的,刚和我们相处时,经常叫我“阿姨”。为了培养和孩子的感情,我晚上带孩子睡、白天陪孩子玩,但是每天睡到半夜孩子总是哭喊着要睡到他外婆床上去,白天也总是依偎在他外公外婆身边。看到这种情况,我父母觉得他们继续待在我这里可能会影响孩子和我们的感情,决定提前离开。我和丈夫独自抚养孩子后,面对当时和我们没有感情的儿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1)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和相处时间最长的抚养人关系最为亲近。我父母离开我们回老家后,孩子经常暗自神伤,电话里总是哭着问外婆什么时候回来。每当看到孩子流露出思念之情或情绪低落时,我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伴他;当他告诉我想念外公外婆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也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等我有空的时候,一定会带他去看他的外公外婆。可能孩子觉得我和他有同样的感受,愿意向我表达他的情感,日久相互间也容易建立亲密关系。我的体会,“感同身受”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一步。
(2)包容孩子的行为
刚把孩子接到我身边时,他的行为习惯有很多地方和我们格格不入,说话也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说实话,看不顺眼的地方不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也受抚养人的影响,因为他从小没有和我们一起生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很自然的。对孩子的所有“毛病”,我首先是包容,然后根据情况慢慢矫正。老人抚养的孩子难免娇惯,我在刚和孩子相处的时期尽量维持原状,对我看不惯的地方不急于纠正,若是原则性的问题,则耐心地和孩子沟通,并及时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有时候孩子会说,他的一些行为是外婆外公教他那样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通常告诉他,他那样做没错,但改进一下会更好。
(3)平等地对待孩子
孩子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初到一个“陌生”的家中生活,如果对他居高临下,简单地命令他做一些事情、要求他服从父母的意志,孩子的内心一定会觉得孤立无助和委屈,也容易形成和父母对抗的局面。考虑到这一点,我和孩子说话时,总是尽量蹲下来,首先从身体上表示对他的尊重、和他拉近距离。要求他做事情时,先征求他的意见,孩子同意后再督促他行动。对孩子平等需要耐心,有时候时间比较紧,事情比较急,孩子的工作一时做不通,例如在早上去幼儿园或在商场的玩具柜台时,很容易失去耐心。当我想要对孩子发火时,总会很快想到和孩子间的感情,对孩子粗暴的言语很可能把辛苦建立的亲子关系毁坏。每天把他从幼儿园接回家,我首先会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是否快乐,让他描述发生的事情,我也会和孩子讲我当天在单位经历的事情,甚至请他给我出主意。尽管孩子还小,对很多成人的事情难以理解,但他似乎很高兴我把他当朋友,很多事情和他沟通和商量。看着不到4岁的儿子,一本正经地让我和他聊聊我单位的事情,真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和我一起生活8个月后,我带他回我父母家。我妈妈逗他,让他不要回北京了,他当即表示一定要跟我回家。大家一起外出时,我妈妈要牵他的手,他马上拽住我的手说:不用外婆牵了,我妈妈牵我挺好的。看到这一幕,我妈妈对我说,原来她一直担心孩子跟我们感情有隔阂,现在放心了。前些年我曾经问我儿子,对他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是否有负面的感受,他说已经不记得那时的感觉了。当年把孩子留给我父母抚养时,我曾坚信,一旦把孩子接回我身边,我会和孩子建立感情的。现在回想这些历程,深感孩子和父母血浓于水,只要父母耐心付出,孩子终究会感觉到,最亲的人是爸爸妈妈。
孩子受不了家长要平和
前不久,部分初中相继召开了期中考后的家长会。家长会后,
尽管如此,儿子并不领情。他觉得父母这些反常的举动,让他承受不起。
专家点评:在孩子备考期间,家长应该先放平自己的心态。唠叨、攀比不可取,过度呵护更容易让孩子有压力。家长应该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适当地调理孩子的饮食,尽量保持平日的饮食习惯。另外,家长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可通过散步、谈天等形式让孩子放松下来。
孩子要中考家长要放松
专家点评:家长的这种过分着急,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更大压力。面对孩子升学考试,家长不能先慌。其实,各校进度都差不多,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家长根本不必过分焦虑。
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如果家长一味加压,可能带来更多不良后果。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很多了,如果再让家教占去过多时间,孩子就得熬夜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因而导致孩子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然后再请家教补,如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况且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孩子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可先与老师沟通,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是否适合或需要请家教,然后再采取行动也不迟。
孩子难进步家长要和谐
眼看初三第一学期已经过半,王澜的学习退步了,也越来越不爱回家了。放学后,他宁可在教室里做完作业,也不愿意早点回去。父母为了他的学习已经吵了好几次架,要么是争吵孩子成绩上不去是谁的责任,要么为要不要请家教意见不统一。看着吵得面红耳赤的父母,王澜心里又难过又烦躁。
专家点评:大多数孩子看到父母吵架都会紧张不安。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关系更是敏感。对任何夫妻而言,吵架拌嘴是难免的,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面临初三备考的孩子,本身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家长再总为了学习、成绩之类的事情争执,会让孩子更加无心学业,甚至自暴自弃。初三家长要尽量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心无旁骛应考。
迈进初三这道门槛,不但学生一时间会觉得无所适从,对初三家长来说,也是头一遭儿,双方心里都紧张,家里的气氛自然也就不同以往了。处理不好的家庭, 免不了“硝烟四起”,大吵小吵断不了。家庭关系不和谐,对学生的影响肯定不小,作为家长,该如何化解亲子矛盾,营造一个温馨平静的备考环境呢?丰台区中小 学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建议,大考当前,初三家长要稳住神儿,当好孩子的“定海神针”。
06、初三家长会后该如何和孩子沟通?
期中考试结束,不少初中校陆续召开了家长会,有些家长在会后只会一味批评指责孩子,有
首师大附中初三教师孟庆芬说,开完家长会后,家长也要先“备备课”。老师和家长实说孩子的情况,是为了让家长心里有个底儿,但家长不能只做“传声筒”,而要把老师说的话消化吸收后,想好对策和方法,再和孩子交流。
即使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家长也只能急在心里,越有问题越要精心对待。家长可试着把问题抛给孩子,如“你觉得哪科没考好?”“什么原因呢?”“另一科怎么学好了呢?”等,由孩子自己总结出经验教训,并和家长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让孩子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
07、初三学生一周早餐食谱
一周早餐食谱(1)
星期一早餐:二米粥(大米、小米)、牛肉包子、芹菜叶拌花生米
星期二早餐:红枣大米粥、烧饼、肉松、豆腐干拌黄瓜丁
星期三早餐:核桃仁玉米粥、馒头、蒸鱼、虾皮炒圆白菜
星期四早餐:燕麦粥、发糕、香椿炒鸡蛋、凉拌海米海带丝
星期五早餐:小米桂圆粥、豆沙包、瘦肉丝炒干豆腐、辣白菜
星期六早餐:大米绿豆粥、麻酱花卷、煮鸡蛋、海米拌豇豆
星期日早餐:麦片粥、玉米饼、苦瓜炒鸡肉、洋葱拌虾皮、果汁
一周早餐食谱(2)
星期一早餐:面包、蒸银鱼蛋羹、黄瓜豆干拌海米、牛奶
星期二早餐:蛋糕、酱牛肉、胡萝卜炒青豆、生西红柿一个、牛奶
星期三早餐:发糕、煮鸡蛋、黑芝麻拌海带丝、豆奶
星期四早餐:烧饼夹肉、炒绿豆芽虾皮、牛奶
星期五早餐:核桃酥、香肠、糖拌西红柿、牛奶
星期六早餐:肉丁包、蒸芋头、小葱虾皮拌豆腐、凉拌糖醋水萝卜、牛奶
星期日早餐:面包、果酱、火腿肠、牛奶
咨询电话:4000-72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