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二 > 初二语文
人人学教育拯救你的散文阅读
来源:人人学教育人人学教育 编辑:泮洋发布日期:2013-07-05 00:00:00
     一头雾水?鸡肋还是重点?你的抒情散文怎么办?

  进入初二,很多同学觉得学习无所适从,没有方向。初一年级很多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小升初之后的初中生活适应阶段,到了初三,同学们被繁重的复习任务压得透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徘徊和等待。初二的语文学习就这样成了鸡肋,初二的同学学习的一般状态就是盲目地随从、等待,不知道该怎么样学习,从何抓起。

  就初二语文中最难逾越的抒情散文而言,很多同学在初二下学期才碰到这种文体,由于文章的语言凝练,作者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因此很多同学在读文章、落笔做题的时候对文章中事件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情感的细微变化并没有深入理解,读不懂文章、答题失分严重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抒情散文"这种概念的提法局限性比较强,现当代文学中散文分为四类,即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和文化散文。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接触到的是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在教学中我们统称为"抒情散文",是为了将其和记叙文区别开。通常状态下,记叙文作者通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的记叙和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塑造某个人物形象。与此不同,抒情散文的事件是片段式的,淡化了事件之间时间、地点的衔接关系,因而事件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不是很明显,所谓"形散神不散"由此得来。

  相比较而言,叙事散文由于依赖对人、对事的记叙和描写进行抒情,因而有具体的抒情对象,读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情感上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如《背影》《荔枝蜜》等文章。而单纯抒情的散文,由于情感没有具体的依托而显得虚无缥缈,更加难以理解。

  以贾平凹的《溪流》为例,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小溪流的过去写起,写到小溪流的现在又想到小溪流的未来。溪流最初是孱弱的、细柔的,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停地向前奔流着,在它艰辛的行进途中,有一中让人感受到不可阻挡的生命的力量。后来,它慢慢地大起来了,收获了许多。最后又无私地奉献自己,但它仍不停地探索。作者借对景物的描绘,赋予溪流人物的感情,运用了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对生命的情感融入到了对小溪的景物描绘中,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小溪这种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