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二 > 初二语文
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人人学教育 编辑:phyllis发布日期:2013-12-02 15:02:41

一、中考说明文阅读七大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 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2)分类别:……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使文章严密细致。

3)列数据: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4)作比较:…………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画图表:通过……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事物……特征

8)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9)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形象、具体、生动。

10)引 用:引用……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提问:阅读第②—⑥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进行说明的。

 

对策: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提问: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

★掌握答题格式: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提问: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提问: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提问:①作者是如何对某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

 

②简要说明第×段的说明层次。

对策:①根据分值分层。

首先,(举了……例子,)说明……(概括内容);接着,说明……;最后,说明……。  

提问: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对策:这些字词一般在句中有着自己固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句中的主语或宾语,或者是下面某个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因此删去之后,第一会不符合语法,使句子缺少成分,造成句意不通;另外会使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上的关联性。

注意:此题型也是近几年中考常考题型,要特别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对策:①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②找准材料与文本的链接点,确定对应关系

③依据要求进行提炼、归纳

④仔细组织语言,形成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