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西城区(北)初二上学期期末测试
一、选择。(共12分,每小题2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琐屑(xiè) 仄歪(zè) 绮丽(qí) 束手无策(shù)
B. 寒噤(jìn) 拂晓(fó) 伧俗(cāng) 风雪载途(zǎi)
C. 脊椎(jǐ) 震悚(sǒng) 焦灼(zhuó) 锐不可当(dāng)
D. 镂空(1óu) 蟠龙(pān) 伎俩(jì) 日薄西山(bó)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褶皱 脏物
B. 狼藉 阻遏 张皇失措 草长莺飞
C. 烦燥 取缔 物竟天择 消声匿迹
D. 荒谬 驻足 穷愁潦倒 因地治宜
( )3.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他无动于衷,始终坚守着党的机密。
无动于衷:指一点儿也不动心,在此处指面对诱惑,不动摇。
B. 这件事本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会忽然成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微不足道:指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C. 故宫巧妙绝伦的排水系统历经600年,至今仍保持着卓越功能。
巧妙绝伦:形容方法或技术精巧奇妙到了极点,超乎寻常。
D. 经过这场浩劫,曾经庄严华妙的教堂荡然无存,让人无比痛惜。
荡然无存:形容在动荡中毁灭,原有的东西不复存在。
( )4. 对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漫步在傍晚的田野,仿佛置身于油画中。蜿蜒的小溪在田野里欢快地流淌着,载着落叶搭成的金帆向远方航行。①奔波了一天的太阳,脸涨得通红,歇在树冠上,不舍得落下。②它的余晖洒在小溪上,泛着红光,小溪于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绛纱。③树丛间漏过的斑驳的光点洒在小溪里的,宛如一粒粒宝石,把小溪点缀得色彩斑斓。④这时的小溪一半红彤彤的,一半金闪闪的,与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A. 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夕阳缓缓落山的情态刻画得生动而有趣。
B. 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余晖对小溪的关爱,显得温情动人。
C. ③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漏过树叶的光点随溪流闪动的样子。
D. ④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文采并进一步刻画出小溪的流光溢彩。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无论从历史还是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B. 每个假期,社区里都活跃着志愿者们的身影和他们
C. 由于需要多学科长时间的密切协作,
D. 今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开创了中国籍华人的首次获得该奖项。
( )6. 下列作品出自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A. 《陋室铭》 《归园田居》
B. 《湖心亭看雪》 《答谢中书书》
C.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D. 《石壕吏》 《三峡》
二、填空(共8分,每空1分)
7. 古诗文默写(6分)
(1)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2)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4)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高兴满足,过着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
8. 名著常识(2分)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这部散文集中有一篇《 》,记叙了作者儿时的一段往事:年幼的他要去看盛大的庙会,本来很兴奋,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他背书,一盆冷水把他的兴致全浇灭了。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班里举办了一次“关注热点,关爱他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 “热点追踪”小组找到下面这样一则新闻,请你概括一下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注意不要超过24个字。(2分)
【新闻】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外籍务工人员的子女(因其随父母迁移进入北京,简称“随迁子女”)在京就学人数已达约47.8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39.3万人。
答:
10. “时事调研”小组搜集到下面一则材料,请你据此简述一下北京市为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都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材料】据了解,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北京市目前已先后投入750万元在朝阳、丰台、大兴、昌平等随迁子女较集中的地区建设了5所流动学校。又投入1300万元,给
答:
11. “主题发言”小组认为北京市民应该支持市政府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表现出北京人关爱他人的精神品质,同时还想引用课文所学经典语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请你写一段话,简明顺畅地表达出这个想法。(2分)
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三峡》,完成第12~15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自非亭午夜分
②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 ①有时朝发白帝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C. ①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D. ①每至晴初霜旦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每小题1分)
(1)夏水襄陵 (2)属引凄异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15. 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描写出了三峡“峻”的特点?(2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1分)
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节选)
曹婉如
①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当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荣枯和动物的来去飞鸣同季节冷暖的周期变化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物候知识。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了不误农时,人们很早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了,因此我国物候历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②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记载过物候的著作是《夏小正》。《夏小正》全书不到四百字,文辞古朴简练,虽然用字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有关生产方面的政事,如农耕、蚕桑、养马等,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这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因此,《夏小正》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为便利农业生产而记下的物候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是汉代的《逸周书》,其中有两篇是记物候的,一篇是《月令解》,另一篇是《时训解》。而这两篇当中的《时训解》是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一候是五天)记述的,这可以说是我国物候历编定形式上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它引起了后世人们对物候观测的重视。到了北魏(公元五世纪),这种形式的物候历被载入国家历法之中,以后历代大都是这样。到清代,太平天国在南京颁布的“天历”(用阳历)中,纠正了前代历书不顾物候地区差异的缺点,
④两宋时期,我国在物候知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物候和高度纬度的关系、物候和植物品种的关系、物候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等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能看到提高人类栽培技术也可以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兼顾自然物候与人为技术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这是非常正确又富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16. 阅读②③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空白。(2分)
我国古代的物候历在《夏小正》中是按 记载物候的,到了北魏之后,大都按 记述了,而到清代太平天国的《萌芽月令》则又进一
17. 从选文第②段内容看,画线句“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为什么不可以删去?(3分)
答:
18. 第④段举沈括对物候进行研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 结合上文的知识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答: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共12分)
风筝
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小时候,姐姐上小学了。她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极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她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回家作业却没有完成。那是一幅画,要画一只苹果。她为难得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吃过晚饭,妈妈拿来姐姐的蜡笔和铅画纸,在灯下铺张开来。她决心要好好地画一只苹果,为姐姐雪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④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⑤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
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⑥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⑦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⑧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⑨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⑩人长大以后,说话行事,总被别人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足,总被别人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长大成人,对于我们做儿女的来说,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
(有删改)
20. 本文从儿女的视角写了妈妈的“管”与“不管”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阅读全文,填写下表(4分)
妈妈对我的“管”与不“管” |
我的感受 |
辅导我“换算” |
嫌她多事 |
① |
好奇难熬 |
劝我写散文 |
② |
③ |
总不如她 |
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了 |
④ |
21. 你觉得文中的“妈妈”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4分)
答:
22. 文中画线句“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应怎样理解?你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六、作文(共40分)
2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丽的景色可以陶冶心灵,寄寓情怀,引发思考。置身自然风景之中,我们会生发出许多灵感或感动,而在欣赏风景的过程里,我们也会记住许多值得回忆的人或事。请你以“风景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4)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咨询电话:4000-72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