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三 > 初三语文
借鉴名篇: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会贯通
来源:人人学教育人人学教育 编辑:kelly发布日期:2013-07-13 00:00:00
    升入初二以来,学生间流行着"一怕读散文,二怕写作文"的说法,越来越多的同学向我反映写作文不知如何下笔,总感觉生活中无事可说、无情可感,甚至写一篇作文要花费几个小时,耗费大量的脑细胞,而分数又不理想。在不久前的一次随堂家长会上,有不少家长也来问我,说孩子害怕写作文,是不是读的书太少了?

    的确,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循环过程。可以说,大量且有效的文字输入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如果各位同学的头脑中缺乏一定的文学储备,那么在每次写作的过程中,你很可能会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所以说,阅读对写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喜欢涉猎不同领域的文学作品,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没有这个时间和兴趣的。那么,对于这样的同学,如何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水平呢?

    其实,阅读并不意味着"拿出专门的时间捧着一本大部头的书"。阅读可以是轻松的。我们语文课上学课文的过程是阅读,我们考试时看阅读文章的过程同样是阅读,而对于这些日常发生的阅读体验,你有没有进行分析和整合,用到我们的作文里呢?"读散文"和 "写作文"并不矛盾。因此,我们专门有一讲"借鉴名篇构思作文",下面,我就简单举例,为大家讲解借鉴名篇的方法。尤其想要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如何借鉴名篇的立意"。

    话说,有位同学在考试时写了一篇纯写景的文章,可谓生动优美,文采尽显,可是却没上一类文,原因就在于纯写景的文章形式虽美,但缺乏深刻的立意。初中的作文是很强调立意的,也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积极向上,而且越深刻越好。而在我们平时做阅读题的过程中,经常能见到一类"借景抒情"的文章,例如09年中考阅读《又临黄河岸》一文,写了黄河的景象和历史,最后文章的主旨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样深刻的立意当年考倒了一批学生,试想,如果我们能反过来,将这个立意合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文章怎么会不深刻?最近在阅卷过程中,我就发现有同学学习到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写北京的胡同及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赞美。这就是对名篇的化用,而这样宏大又真切的文章,起评分就会高人一等。
   

    同样的,提到写二胡,很多人只能想到"坚持"这一立意。但有一位同学借鉴了"传统文化"这一立意,通过写自己学习二胡的经历,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乐器中蕴藏的深厚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就能在千篇一律的"坚持"类作文里脱颖而出。

    除了借鉴名篇的立意,我们还可以借鉴素材和写作技巧,而我也会在今后的课程中不断将具体方法渗透给大家。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看过的每篇文章,做到活学活用,方能成就写作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