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考法是让同学们对文本的某一段或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怎样才能概括的较为符合要求呢?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来完成。首先,要能做到对相应的段落或全文有完整和细致的了解。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题时不要慌,要耐心细致地通读文章,难以理解的地方甚至是不止两遍三遍地去读,文章读通读懂了,答案才有保证,才能做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其次,要把握文章的几个关键点: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中心句,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语段。抓住了这一些,我们在组织的时候,就有了依据,概括起来就可做到随心应手,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后一点,要兼顾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概括时的关键点也不一样,因此,要注意文体特点。比如,记叙文要在表达时注意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说明文要关注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概括时则应注重文章的论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考点,那就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的考查。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的解决,除了上文所说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点之外,还应注意对文章主旨的深入挖掘。如概括鲁迅的《故乡》的主旨,同学们不会仅仅从“我”回故乡的观感上去做答,而会更深入地从对于故乡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与期望,故乡的未来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等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就事论事,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只会背离问题的真正目的,使答案偏离了方向。
达尔文说过,在所有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对方法的学习,只要同学们掌握了合适的解题方法,就会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事半功倍。
结构篇
中考时对同学们阅读理解的考查有一个方面一定不容忽视,那就是关于文本结构方面的考查。这一方面,对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而言是一个较为容易的得分点,而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则有相当的难度。究其原因,很多的同学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没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梳理。其实,只要掌握了考查的方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一、“承上启下”。这类问题一般考查文中段落在上下文之间所起到的作用。标志:出现在文章中间两方面内容过渡的位置。作用:这类段落承担着对上文总结,又引领下文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关键词二、“首尾呼应”。这种问题一般考查的是结尾段落在文本收束中所起到的作用。标志: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作用:相关的语段和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关键词三、“铺垫”。考查重点在于分析人物的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在文中分担的不同作用,或用于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标志:文段内容与后文人物的思想行为变化词有明显的层进的关系或易于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或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作用:使文章所刻画的人物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或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关键词四、“设置悬念”。设题目的意在引导同学们赏析文章在叙述节奏方面的处理技巧。标志:文章叙述过程中对下文故事的走向没有一个明朗的暗示,使结局悬而未决。作用:这种技巧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一探究竟的欲望。关键词五、“烘托”。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小说或记叙文中,考查读者对人物或事件表现技巧的认知与分析。标志:文段本身大多为环境描写或者是为表现主要人物而生的次要人物。作用: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丰富人物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具有立体感。关键词六、“总——分——总”,“总——分”,“分——总”等。题目本身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本整体结构的一个把握能力。标志:文章整体的走向呈现出一种网络式的结构。一般出现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和散文的文体中。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一目了然。
知识本身很简单,难的是同学们平时保持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动笔,常动脑,知识累积在一块,就成了我们大家的一种能力。
语言篇
在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中,语言赏析的问题可以说在每一份学业水平测试卷中都有涉及。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类的题目呢?
一、从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本中找一下答案。同样是美文大师朱自清的文章,《春》的语言华美生动,而《背影》的语言风格则属于那种平实质朴的表达。同样是出自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语言充满着辛酸感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却让人感受到的是愤慨,是辛辣的讽刺。所以对于有些文章同学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去捕捉文章语言表达的魅力,完成题目的做答。
二、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这一类的文章比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那排山倒海的连珠炮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如虹,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恰切的拟人比喻手法的使用使人感到济南的冬天的亲切温馨。所以说,抓住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语言的精美是一个重要而简洁的方法。
三、从描写手段上进行赏析。这一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环境描写,我们还是以《春》为例,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综合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式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美景如画的春天。二是人物刻画,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在鲁迅众多的作品中找到依据。“闰土”、“孔乙己”、“阿长”每一个典型的形象作者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各种手段描绘出来的,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从意境上进行赏析。语言美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美的意境,因此,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也可以抓住优美的语言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来做答。我们以《故乡》中的一句话为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浪漫唯美的画面,从中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祝愿。通过这样一个角度同样可以做出精彩的答案。
所以说做好这一类的题目并不难,关键是同学们找到合适的角度,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对文段的赏析。
咨询电话:4000-720-999